其他未分類

了解阿公阿嬤阿祖的歷史是「數典忘祖」?

twmemory_000618

感謝團友 徐正宏 分享本文:
前幾天團友針對歷史記憶比重及族群相互尊重包容的議題發文以及眾多網友的回應,看了之後感觸頗深。
1895~1945(甚至到1949)這中間的歷史記憶,在現今台灣有兩條主要分歧的路線(其實在1895之前也是某種程度分歧的)。
一條是如網友所述「革命建國、北伐成功、與日軍交戰、抗戰勝利」的國民政府觀點,另一條則是在日本統治下渡過50年的臺灣各族群歷史記憶。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也是多數台灣人實際上的歷史記憶,不管好或不好、每個人認同與否、評價正面或負面,這都是不可抹滅的事實。但只要去觸碰這段期間臺灣發生的事情,很容易就引來「日本x種」、「軍國主義走x」之類的謾罵,甚至在課綱修改事件中,教育部長竟無視臺灣的50年日本時代直接挑明了要「去日本化」。

你我的阿公阿嬤阿祖,若曾生活在臺灣的日本時代,
他們 去什麼地方買菜?平常有什麼娛樂?聽些什麼歌?講些什麼話?有電影可以看嗎?對愛情有什麼看法?生活困不困難?有被歧視嗎?有什麼著名的景點?有什麼特別的建築?現在還在嗎?

我們去了解這些事情是數典忘祖?還是不去了解才是數典忘祖?
人人都讀過「革命建國、北伐成功、與日軍交戰、抗戰勝利」,但同一(及其他)時期的臺灣歷史記憶是否合乎比例原則的呈現了?難道因為不喜歡日本就可以將其硬生生抹除嗎?

期待臺灣可以尊重多元價值、包容不同觀點,走向更合理更成熟的道路。

(圖為日本時代臺灣的布袋戲老照片,翻攝自民俗臺灣。團友 林一德 提供)
(因排版和方便閱讀關係,本文已稍做修改段落和標點符號。)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