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嘉義

1900.6.12 小笠原富次郎完成阿里山林相調查報告

1900年,總督府殖產課技手小笠原富次郎前往調查傳說中的阿里山山脈森林,6月12日小笠原完成調查,報告於飯包服一帶發現看不到邊界的大森林,其資源之豐富,日本本土也找不到同等條件之地。幾年後小笠原又發現了阿里山神木。

講到這裡,大概又會冒出「日本人盜採臺灣森林、把樹砍個精光、壓榨殖民地」之類聽到耳朵長繭的傳說了吧?
但若仔細去探究過日本時代開採森林資源的史料,就會發現當時主要砍伐的經濟樹種為樟木,作為重要建築(如神社)為主的檜木較少砍伐。日本曾在臺開採森林資源是事實,但若詳讀日本時代造林計畫的規模,相信一定會大感驚訝,每年各地都會推出規模驚人的造林(獎勵)計畫。原來日本帝國將造林視為國土保安的大事業,臺灣既然為帝國新領土,自然而然就依照其方式來施行,另一方面也許與其神道信仰崇敬自然有關。1935年福建省主席陳儀來臺參訪,對日治下臺灣的進步大感驚訝,事後派員來臺考察寫成《臺灣考察報告》,其中也對臺灣林業做出含詳細圖表數據的記錄,從日本當局如何在臺落實造林、獎勵造林,除了避免森林資源持續開採耗竭的經濟林外,還有保育水土的保安林,以及如何實現林業教育等等,永續經營的企圖心不言可喻。

諷刺的是,二戰後宣稱日本人盜光臺灣森林資源的中華民國政權,不到30年就造成臺灣森林資源毀滅性的浩劫。

許多人說起日本時代,就習慣性先批判一陣再說。當然日本時代有數不盡的點可以批評,但往往卻在對時代背景缺乏認識的情形下為了批評而批評,「都是為了壓榨殖民地」、「建設只有日本人能用」、「臺灣人只能吃蕃薯籤」,或是把日治初期或二戰尾聲的情境模糊成全貌。這些基於特定立場的偏頗論述,模糊了時代面貌,更使得臺灣人真正值得思考的歷史失焦。如果要批判,真正該思考的問題是 – 在日本建設臺灣的過程,臺灣人是否被公平的對待了?和日人的差別待遇,到底是差多少?生活水準有無客觀數據的呈現?日本時代投身抗爭的先輩,到底在爭取什麼?為何二戰結束時,臺人如此渴望要成為「一等公民」?如果還是習慣用中華民國對臺灣「榨乾了就要跑」的價值觀來看待日本時代,很容易就得到錯誤的結論,淪為諸如「臺灣人只能吃蕃薯籤」的笑柄,別忘了「日本從沒想過自己會離開臺灣,中華民國從沒想過自己離不開臺灣」。而對日本時代,我們更該去思考的是,別人用什麼樣的態度和標準在治理這塊土地,我們對自己的期待又該是什麼?若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國家,我們真的能成為「一等公民」嗎?

延伸閱讀:
1935福建省主席陳儀率團來臺考察 – 林業篇
http://www.twmemory.org/?p=11631
臺灣歷史課本不提的森林史真相
https://www.facebook.com/ntu.viperidae/posts/818575424840206

圖:出自臺湾囯立公園寫真集(1939)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