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10.17 臺灣文化協會成立
日本統治臺灣後,臺人面臨政權及文化上的巨變。日治初期的各式武裝抗爭,到1910年間逐漸平定下來,臺灣人的自我意識轉而尋求其他出口。
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民族自決的浪潮席捲全球,新思潮拍上臺灣島的海岸線,在1910年代武裝抗爭逐漸式微之後,再度給予島上的民族運動強大的動能。當時的臺灣知識份子們,當然也乘著浪頭,在島嶼上掀起一波波洶湧彭湃的社會運動,其中,「臺灣文化協會」的創立,可說是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頁歷史見證。
1921年10月17日,在知識分子與資產階級的醞釀奔走之下,「臺灣文化協會」於臺北大稻埕的靜修女學校舉行創立大會,現場聚集上千人,可見社會參與風氣之盛。林獻堂擔任總理、楊吉臣擔任協理、蔣渭水擔任專務理事,章程明定協會「以助長臺灣文化為目的」。伴隨著協會的成立,各地知識份子開辦各種為了「啟迪民智」的團體與活動,諸如臺灣民報讀報社、與臺灣文化、自然社科相關的講習會、放映電影的美臺團,以及支援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等。如此風風火火地宣講倡議,不免引起日本政府的「關注」,後期的文協命運波折,1923年發生「治警事件」,蔡培火、蔣渭水等人先後被捕,經司法審判,最重處以四個月的刑期。儘管文協歷經了政府的打壓與整肅,各式各樣的知識仍如活水一般流入民間,臺灣人主體意識的種子,總算得到充足的澆灌。
然而,戰後國民政府代表盟軍代管臺灣、幾年後中華民國政權逃亡來臺,先前曾在文協活動的知識分子,不少被其鎖定、被迫流亡海外,甚至失去生命。已經習慣法治論理的他們,怎麼也沒想過,這個政權居然能隨意槍殺民眾,密裁異議人士。數個十年過去,「臺灣文化」的內涵,從語言到認同、美學到歷史,一一被抽換成中華文化。至今,大多數的臺灣人都已經忘記了自己原先的樣貌,不少人認同將自己語言、文化、記憶抹去置換的價值觀與惡勢力,甚至對致力復原臺灣文化的人攻擊訕笑。
矢內原忠雄曾評到:「臺灣文化協會是自助的文化啟蒙運動。」,直至今日「以助長臺灣文化為目的」的文協精神,猶在等待臺灣人的覺醒與傳承。
圖:1925年10月臺灣文化協會新竹州支部成立合影
歡迎加入Facebook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